孩子摔倒了,爸妈该不该扶呢?

本文已影响2.6W人 

孩子摔倒了,爸妈该不该扶呢?孩子摔倒,父母该如何做,这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下面看看面对孩子摔倒了该怎么办,这是我听过最走心的答案了!

有人说要让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来,也有人说要赶紧抱起来,还有人说要安慰孩子,同时让孩子学会安慰让自己摔倒的地板。

可以说是众说风云了。

咱们父母那一辈,孩子摔倒的典型做法都是追责地板,是“地板不好”,绊倒了俺家小祖宗。

我们这一辈的普遍观念是:自己摔倒自己站起来,关地板啥事?说好的挫折教育呢?说好的坚强独立呢?

玖玖现在走路还没有很稳,可是自己偏又觉得可以“健步如飞”,摔倒N次是每天的日常。

我原本一直是坚定地拥护“自己摔倒自己站起”派的。

昨天晚上,我陪她在房间里玩,拿个玩具的功夫她又华丽丽的把自己给绊倒了,我坐在床边纹丝不动:“你可以自己起来咯!”

没想到这厮竟敢趴在地上哭哭啼啼,硬是不起。

僵持了差不多三分钟,我起身准备往门外走:“你不起来,妈妈走咯!”顺势就想要关房门。

这一举动成功的把她的哭哭啼啼切换成了嚎啕大哭。

后妈附体的我当然不能轻易被她的哭声表演所动,留了一条门缝偷偷看她接下来的行为。

情绪接近崩溃的玖玖娴熟的借助床周站起,并飞奔着朝着房门而来,声嘶力竭求抱抱。

虽然,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获得了胜利,但当我低头看着眼前这个小泪人,内心却是满满的心疼和自责。

睡前,我开始细细反思这件事,我们对“挫折教育”是不是有什么误解,毕竟她只是个孩子而已。

一个简单的养育行为背后隐藏了父母无数的担心和焦虑。

我们想到了这些想到了那些,甚至想到了对孩子成年以后的深远影响,唯独没有想到的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在孩子摔倒时,她需要什么呢?

如果她需要父母的安抚,那么父母就应该过去安抚;如果她不需要父母关注这件事,那么父母就应该坦然处之。

也就是说,孩子摔倒后父母怎么办,不是由父母决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心理需要决定的。

这个觉悟,别说你们,让我自己都大吃一惊。

或许你会疑问:“这样做会不会惯坏了孩子?”“扶不扶孩子是由孩子决定的?那孩子还不要上天了!”

孩子到底会不会因为父母听从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被惯坏呢?

首先,先来分析一下孩子在摔倒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孩子摔倒后,第一种需要是关心和爱。

孩子摔倒必定会有疼痛感,这时候他本能地反应就是找妈妈,想要妈妈来安抚自己。

如果妈妈看到他摔倒了,非常关切地把他抱起来,给了他关心和爱,孩子会很满足,痛感仿佛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这个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继续探索世界,内心处在一种满足、快乐的心态。

反之,如果妈妈这时不顾孩子的需求,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或者冷血地任由孩子哭泣,孩子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爱他。

自觉缺爱的下一个举动必定是“索爱”,通过哭泣、求抱来赢得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还是一副铁石心肠的模样呵斥他或者漠视他,不给予他所需要的关心和爱,孩子下一步就会通过所谓的“不当行为”来试探父母。

比如打人、扔东西、或者粘着妈妈等。

事实上,这些是孩子在告诉你:“我需要安全感,我需要你们爱我”。

可是,越是孩子的行为演变到后面,就越会引起父母的反感,孩子的心理饥渴也就越严重。

玖妈的一个妈妈群里,有个妈妈说:有时候自己的孩子自己轻轻的绊倒了,可是他就要等着家长去扶,而且起来就要麻麻抱着,抱着还放不下来了。

因此这个妈妈就认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只是出现一两次,可以说是孩子在撒娇,可是每次如此,恨不得像个八爪鱼一样裹着妈妈,难道不是惯坏了吗?

这样的孩子是被惯坏了吗?一个孩子需要妈妈抱,不能随时提出来,不能随时得到满足。

居然,要通过摔倒、黏妈妈得到满足,作为父母们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摔跤后借助摔跤之机求得梦寐以求的拥抱,即使妈妈厉声呵斥也不撒手,这个孩子的心理饥渴是多么的严重啊!

妈妈应该感谢孩子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弥补的机会,应该好好反思养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有问题就贴上标签,说孩子被“惯坏了”。

孩子摔倒了,爸妈该不该扶呢?

孩子摔倒后,第二个需要是自己的空间。

有些孩子摔得并不严重,或者是即使很痛,但他的注意力却在别的事情上面,他根本就没有把摔倒当回事。

那么这时候他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别人去关注他摔倒这个事。

确实,据我的观察,玖玖沉浸在某样玩具的时候,即使重重的扑地,偶尔也能速度起身,俨然一副啥事也没用的样子。

难道这时候顺其自然,不去理会孩子摔倒,会把孩子惯坏吗?这样的命题很荒谬吧?

对孩子放手,顺其自然。我知道,这对每一个父母来说,做起来都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有些麻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摔倒后,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首当其冲过去抱起,用无比悲伤的语气安慰孩子。

周末,带玖玖去郊外的大草坪玩,看到了一个妈妈在自己约莫2岁的孩子摔到后又自己爬起来继续跑以后,一个劲儿追上去问:“宝宝,痛不痛?宝宝,要不要妈妈揉揉?来,麻麻抱抱,哎呀心疼死妈妈了!”

眼见孩子一心想要追泡泡不耐烦的想要挣脱她,可是这个妈妈沉浸在自导自演的悲情剧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拥抱对孩子而言,就是一道枷锁。

这种拥抱完全是妈妈自己的需要,可以说这个妈妈爱的不是她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而是她想象中的那个受伤的孩子。

可见,无论是出于关心和爱的需求,还是空间的需求,无论我们顺应他们的哪种需求,都不可能把孩子惯坏。

事实上,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被惯坏。

那些所谓被惯坏了的孩子,都是长期被父母忽略了心理需求的孩子,父母因为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出于愧疚,又通过各种物质产品和无原则的迁就来补偿。

这样,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饥渴中,学会了利用父母的愧疚进行各种索取,这才有可能被惯坏。

对待孩子摔倒的问题上,想必一些妈妈跟我一样都走了弯路

因为担心孩子将来缺少独自面对伤害的机会,对其摔倒,一度使用“习惯性忽视”来应对。

行为的背后,其实只是我自己的恐惧在作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独自面对伤害的时间很多,我们不怕孩子经历挫折,但是不需要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

所以,面对孩子摔倒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

如果你不需要,我会站的远远,选择放手。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