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是摧毁童真?

本文已影响1.72W人 

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此举引来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在催熟孩子还是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下面我们来看看两方各自的观点。

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结婚”的是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新郎”要给“新娘”戴戒指,家长也在婚礼现场“见证”。

正方:

当天下午4点整,婚礼正式开始,会议室里响彻着《婚礼进行曲》,小“新郎”牵着小“新娘”的手,依次走上台。老师和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新郎和新娘都要接受询问、宣誓。比如“妞妞,你嫁给了亮亮,他如果生病了,你会对他好吗?”“宝宝,你娶了丽丽,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欺负她,你会保护她吗?”

主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和你选择的另一半结婚呢?”所有“新人”更是异口同声:因为我爱他(她)!

小“新郎”们单膝跪地,给小“新娘”戴上结婚戒指。然后,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了一个。

据了解,当日有100多个孩子“结婚”,全部是“自由恋爱”。

该幼儿园的李园长说,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就说要和对方“结婚”。

其实,这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比如男孩可以当爸爸,女孩可以当妈妈。女孩长大以后,可以生宝宝、当妈妈。男孩和女孩长大后,会跟相爱的人结婚。

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通过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

反方:

几个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玩过也就算了,对此不必当真,但当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的家长把“过家家”放大,隆重地为孩子举办婚礼,就让人不解了。怎么可以给孩子举行“集体婚礼”,让孩子过早“结婚”?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集体婚礼”举行得很隆重,不仅仪式参照成人结婚,而且还让孩子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了一个。这种完全成人化的仪式,难道就是对孩子的性教育吗?

诚然,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婚姻敏感期”,孩子会说喜欢谁,会说和某某结婚,但那是天真的,等过了一段时间或许就忘记了。孩子们不知道何谓结婚,也不知道结婚有何意义,如果将孩子的天真当作郑重其事的“大事”,显然是在加深和转化孩子的“天真”,从而混乱了孩子的“纯真”,恐怕其结果不是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而是让他们更加地“手足无措”。

小小的孩子就当起了“新郎新娘”,他们天真的话语加上大人式的动作,会让一些成人觉得好玩,就像虐童事件中的那位“老师”那样,觉得挺好玩的,可不知道这么做,却是在“虐杀”孩子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虐童”。

孩子需要进行性教育,但性教育需要良好的载体,更需要循序渐进。过早让孩子“结婚”,反而是坏事。

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是摧毁童真?

又论

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场全民教育

成人应有的仪式让孩子经历一次,这种“现场模拟”的性教育方式,就连成人也有些惊奇。对于一向“谈性而讳”的国人来说,这样的开放式教育或许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启发意义,甚至这对成人也有教育理念上的启蒙价值。

成功的教育者,往往会让孩子体验和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开展“今天我当天父母”活动,或者搞“假如你当一天校长”之类的讨论。很多成年人可能还会对自己小时候,跟异性女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记忆犹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相反有利于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

对于成人世界的好奇,成了孩子求知的强烈动力。对性的了解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对性知识的掌握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事实是,越是透明公开,越是对知识掌握,越可能变得理性和理智;反之,就越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越容易步入迷路。

去年,北京首部小学生性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公布,很多网友认为尺度太大。如是观之,幼儿园里的集体婚礼既是一场启蒙运动,又是一场全民教育。

此事也在微博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孩子的世界好纯真,这在孩子心中应该就是一场过家家的话剧演出。”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这种游戏很荒唐,简直是从小培养把婚姻当儿戏,对心理健康没一点好处。另有网友指出,幼儿园纯粹就是在炒作,真可谓是奇葩了。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