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欺负,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

本文已影响2.37W人 

孩子受了欺负,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呢?孩子受欺负不肯说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受了欺负,不跟家长说,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氛围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孩子不肯说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分情况来讨论一下:

① 孩子不觉得事情严重

我们必须承认,同样的事实,孩子与成年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还不能从具体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质,不会做归纳总结,得出某个结论。

因此,具体的事件孩子会忍,能接受,认为过去了就行,甚至有些孩子被欺负了之后,可能还以为是老师、小朋友在跟他“玩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雁过必留痕,当孩子经历了一些让他不舒服、感受不好的事情之后,虽然不会明确用语言表达,但是一定会在情绪上有所变化。

不一定是哭闹、生气,也有可能是格外地兴奋,不停地说话,甚至有些不明原因的疼痛,不舒服。

家长这个时候要敏锐地察觉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询问情况。

同时注意询问的方法,提问要有技巧,不要直接问“你是不是被欺负了?”,可以跟孩子多聊天,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

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无效信息,但重要的信息总是会顺便流露出来。

一句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往,孩子信任家长,有话就愿意说。

② 孩子怕受到责怪

孩子担心自己说了之后,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反而会被责怪。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应当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时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有了问题。

当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责怪孩子?是否还采取了一些责骂和惩罚的方式?

那么,是时候开始改变一些什么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是非观分明,同时又宽容轻松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③ 孩子不敢说

孩子会觉得父母没有办法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受到了威胁,过于害怕而不敢说。

这种情况之下,家长要先打消孩子的顾虑,让孩子知道,父母完全能够掌控知道事实的后果,同时要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和过程。

在了解事实之后,要采取行动,和老师沟通,或者和对方的家长沟通,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总之,一定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该不该和孩子讲道理?怎么讲?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我们自己回忆一下,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讲道理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心悦诚服诚恳接受马上改正?

孩子受欺负,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

还是会涌上一股厌烦的情绪,更不要说听清父母讲道理的内容?

由此可见,讲道理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效果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

教育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我说你听你就懂了”的过程。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你要想让孩子明白“道理”,光说是不够的,大部分时候,需要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获得经验。

比如说,孩子晚上不肯睡觉,坚持要出去玩,家长越禁止,孩子越哭闹,这时候如果一味地跟孩子讲道理,说晚上出门太冷了,乌漆嘛黑的没有什么好玩的,是没有用的。

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穿暖和了,带他下楼去,愿意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

孩子自己会发现晚上出门之后没有什么可玩耍的地方和朋友,而且外面又黑又冷,用不了几次他就不会再提出这个要求了。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并且改善自己的做法,会有一段很长的举例,这一段过程连成年人都不可能迅速地完成,更不要说幼小的孩子了。

我们所说的孩子“不听话”,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并不能理解家长所讲述的大道理。

这个时候,与其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大道理,不如考虑换一种说法,从孩子的情绪上入手,用提问、提供选项的方式,调动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思考,做出选择。

比如,面对不午睡的宝宝——

“宝宝中午不睡觉,吵闹的话,别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如果别的小朋友被吵醒了,你觉得他们会开心吗?”

“以后在幼儿园,宝宝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不自己一个人孤单的玩耍,要不也睡一觉,下午更有精神和小朋友一起玩,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好?”

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也会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会很愉快的做出抉择并且学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

一个人能否接受别人的“大道理”,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是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相信聪明的家长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面对小朋友之间的小磕小碰大人应该怎么做?正确做法是什么?

姜波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有了与社会交往的需要,这是一个迈向社会化的开端。家长对此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也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相处的条件和环境。

孩子之间的小磕小碰在所难免,外伤可以很快愈合,但如果对于孩子们之间的“内伤”问题,处理不对则可能危害很大。

总的原则是,让孩子自己试着去处理,家长从正面引导,让孩子自己慢慢适应,大人不必保护过度。

首先,作为家长,不要对于磕磕碰碰解读过度,大多数孩子被别的小朋友磕着碰着了,只要不是很严重的伤,往往哭上一会儿,就继续开心地玩耍了。

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反应过度、情绪激动或者大声斥责他人,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件特别可怕的事情,也会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孤僻,不敢冒险,不敢和小伙伴玩游戏,这对孩子性格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是有着消极作用的。

其次,如果是别的小朋友碰着了自家孩子,这个时候,是孩子学着去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家长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孩子怎么和朋友相处。

可以先安慰孩子的情绪:

“宝宝现在很疼吧?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不过妈妈可以帮你把伤口处理好,明天就不会疼了!”

等孩子因为伤痛带来的情绪平复一些之后,再引导孩子继续思考:“XX刚刚是不小心碰伤了你,你觉得他现在是不是也会觉得难过呢?他已经跟你道歉了,你愿意原谅他吗?”

不要逼孩子原谅,只是把选择权交给他,让他慢慢考虑,慢慢消化这件事情。

除此之外,也要交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哪些危险动作、游戏需要避免,发生了危险应该怎样处理(不乱动伤口,去找成年人求助等等)。

实际上,每一次磕碰,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处理得当可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事情。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