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育孩子要注意哪些方面

本文已影响1.5W人 

合格的妈妈,应该是这样的。母亲的主要功能是哺乳、养育和依恋。前两个功能很好理解,依恋是什么?好的依恋是指妈妈能够给孩子安全感。

母亲教育孩子要注意哪些方面


很多人没有安全感,原因主要是在和妈妈的依恋关系上出现了问题。经常听到女生说:“我找男朋友,一定要找能给我带来安全感的。”安全感的缺失不单单是父亲的不陪伴,安全感的缺失也与妈妈有关。

情况一,妈妈忽略了孩子,有时这种忽略不是故意的。例如。孩子饿了,哇哇大哭,妈妈很焦虑,马上去冲奶粉。但在冲奶粉的过程中,妈妈太认真了,甚至忽略了对孩子哭声的回应。面对同样的情况,有些妈妈做得很好,边冲奶粉边回应孩子的需要:“妈妈在旁边给你冲奶粉,马上就好了,宝宝吃了奶粉就不会饿了……”孩子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情况二,妈妈有情绪了,并一直专注在自己的情绪里,这时,孩子的第一感觉是缺乏安全感,因为妈妈没有很好地回应他,没有看到他的需要。

有些妈妈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哭,因为孩子的哭泣让妈妈感到焦虑,为了自己不焦虑,不准孩子哭,孩子只好不再用哭表达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在最初的亲子关系里在扮演妈妈的角色。孩子成了“妈妈”,妈妈反而成了需要照顾的孩子,在一般情况下,焦虑的妈妈和自恋的妈妈经常呈现出这样的状态,甚至缺乏妈妈的功能。

是滋养还是压力

如果父母经常起冲突,如吵架、打架,甚至某一方离家出走等,那么孩子可能出于爱父母的天性,认为自己有义务改善父母亲的关系。一旦孩子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局势,就会单纯地认为:“父母吵架,肯定都是因为我,我太糟糕了,也许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所以,如果父母关系好,那么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滋养。相反的,如果父母关系恶劣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愧疚。

我见过一个40岁的人想改变70岁的父母。不得不说,这种努力是非常有限的,毕竟父母的年龄都这么大了,但是他总想改善父母亲的关系,否则他心里总有愧疚感。

合格的妈妈不该过度承担

自恋的妈妈习惯于过度承担,无法真正觉察自己:

一方面她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她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离开我,我很痛苦。”

所以,自恋的妈妈留住孩子的常见方法就是削弱孩子自理、处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能力。

说白了,过度承担就是溺爱。

溺爱里没有爱的成分,目的是满足妈妈的自恋和掌控感,孩子真正的需求却被忽略了。

但是,一位合格的妈妈不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按常理已经学会吃饭了。可是,焦虑自恋的妈妈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要喂饭给他吃。孩子:“不要妈妈喂,我自己吃。”妈妈:“不行,你吃饭吃得一塌糊涂,你根本就不会。妈妈喂你吃。”

这段对话里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妈妈越权了,过度地承担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另外还有这几种情况,也是越权的表现:

孩子扮演了照顾父母的角色,其实就是越权。

妈妈取代了爸爸的角色,拒绝给予孩子选择、试错、尝试等权利,这也是越权的行为。

孩子有一个带锁的抽屉,如果父母不经过允许去翻看了,这也是越权。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注重私人空间,需要爸妈的尊重。但有的父母会说:“我是为孩子好,我担心他学坏。”

实际上,这类家长是在美化自己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班的物理成绩超级好。有一次上物理课,物理老师早早讲完了试卷,还剩下半堂课的时间。物理老师提了一个建议,用剩下的时间把下节课的化学试卷认真地分析一遍。

上化学课的时候,化学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说:“物理老师已经把化学试卷讲完了。”化学老师非常生气。

化学老师为什么愤怒?讲解化学试卷本来是化学老师的权利,结果被物理老师剥夺了,这让化学老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同样的道理放到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能力,包括穿衣、吃饭、控制情绪等。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小的挫折,让他慢慢地学会自我照顾,许多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近代心理学家科伏特曾说:“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够给孩子恰恰好的挫折感。”

什么是恰恰好?即挫折感不会大到孩子无法承受,也不是没有挫折。

恰恰好的挫折感促使孩子成长。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摔倒了,哭得撕心裂肺。

第一种妈妈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哭,在旁边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安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宝宝,看看你自己能不能站起来?”孩子站起来后,妈妈再稍微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

第二种妈妈马上把孩子抱起来,抱起来后继续抱怨:“你看你,怎么这么笨,裤子上都摔破了一个洞,老给我添乱,下次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你赞同哪一种妈妈的做法呢?

当然是第一种。第一种妈妈的做法不是冷漠,而是遵循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并且做到了共情。

共情是一个很复杂的名词,解释起来很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用一个例子来描述吧。一位求助者发现自己演讲时特别紧张焦虑,浑身冒汗,脸发热,觉得自己很没用。我没有直接安慰他,只是对他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你一样,也会在演讲的时候冒冷汗、紧张。”他愣愣地看了我好一会儿:“老胡,你是一个非常懂我的人。”我没有夸张地安慰他,而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一刻,他感觉到了被共情。

如果一位妈妈想跟孩子共情,当孩子摔倒了,摔得很疼时,妈妈应把孩子抱在怀里:“宝贝,你一定摔得很疼吧?如果很疼的话,就哭出来。”妈妈这种言行举止就是在跟孩子共情。

妈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妈妈不是圣人,妈妈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反应,要不要表达?应该如何表达呢?

1.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妈妈认为,自己悲伤的情绪不能被孩子看到,孩子一旦看到肯定会有压力。于是,妈妈们决定忍住、撑住,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实际上,妈妈不用这么辛苦,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不代表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

2.真实完整的妈妈才是一位好妈妈

千万不要做一位虚伪不真诚的妈妈。

有一些求助者曾对我说过:“幼年时,我经常需要猜测妈妈的情绪。她明明很生气,但还是告诉我们她没事。我问她是不是很难过,她说没有。”实际上,他已经完全能体会到妈妈的难过了,但妈妈还是否认。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难道我的判断是错的,有问题的?”

有的父母可能会以为,察言观色是情商高的表现。你们误会了,察言观色是对人有防备的状态。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善于察言观色,可能身为父母的你们要省视一下:“我呈现给孩子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3.情绪表达与见诸行动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于愤怒的表达。有些人的愤怒和恐惧不用口头来表达,直接用行动,例如直接离开对方、冷暴力对待对方或忽视对方。

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情绪不能见诸行动,同时把握好一定的尺度。

4.妈妈要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感受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孩子很多的行为容易引发妈妈的情绪。

例如,孩子在学校受到同学欺负,回到家后,妈妈没有共情孩子,反而选择用愤怒的方式质问、批评孩子。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妈妈没有能力保护孩子,内心充满沮丧和愧疚。但是自己的这种感受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于是采用了愤怒的方式。

作为孩子,他内心困惑:“妈妈为什么在我受委屈时如此愤怒,还对我打骂?”

所以,当妈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情绪有特别大的起伏时,尽量不要做任何重大的决定。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很多父母在冲动行为后感到内疚,与其之后内疚,不如在行为之前控制并觉察自己。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