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拒绝,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

本文已影响2.47W人 


学会说“不”,这是孩子必学的课程,懂得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很容易招来“麻烦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境外出差或者旅游时,总有些平常不怎么联络的亲戚或者同学来找你,问你可不可以帮忙代购一些东西。其实你根本不想帮他们代购,这样做甚至会影响你的行程,但最后你还是答应了;

走在路上,被某家商店的销售缠住,一直拉着你不停的推销他们的产品。你其实根本不想听,但你不好意思说“不”,想着反正听完就走就可以了。结果不仅听完了一整段推销说词,还买了你其实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 ...

“为什么我总是不敢说“不”?”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能力君很久。因为能力君以前就是这种,总是不懂得拒绝的人。因此做过不少其实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事后还常常感到非常的懊恼和难过。

如果你也和能力君一样,有这样的困扰,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背后的原因,并且防止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小朋友身上。

你是一个不懂拒绝的人吗?

如果是,请别再让你的孩子重蹈覆辙了。

1、不懂拒绝的人生大多不太好过。

这句话在朋友老番的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上周六,老番他们一家五口,本来打算去惠州玩。

结果,老番同事的一通电话,就中断了这场令全家人都兴致勃勃的旅途。

原来,老番去4S店开回自己的车,半路上接到同事的电话,让他去帮忙搬家。

老番向来是个“老好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就只能开车去帮忙了。

这把本来满心欢喜、充满期待的父母、老婆和孩子晾在一旁,气得他们直骂他“不把家人当人”。

这已经不是老番第一次这么做了。

所以有好几次,老婆气得想和他离婚。

其实,老番心里也不想的,但是他控制不了。

他就是不好意思拒绝,他就是说不了“不”。

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满足别人的期待和需求,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家人受委屈,甚至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

咪蒙曾说:不懂拒绝是一种病。

是的,不懂拒绝,没有说“不”的能力。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叫“取悦症”。

患上“取悦症”的人,一生都不好过。

而他最亲近的家人,一样不好过。

让孩子学会拒绝,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

2、现实生活中,像老番这样的取悦症患者,还真不少!

据相关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碍于情面,不愿丢失面子,而接受了内心不想接受的请求。

他们总觉得自己在别人的印象里应该是好人,很害怕他人丧失对自己的好评和好感,所以总会答应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对自己很不自信,他们没有最基本的原则和界限。

随时,都会因为他人的要求而改变自己最初的决定。

教育界有句话说,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渗透。

也就是说,一切人格都是可以从家庭教育中寻到迹象。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长为“取悦症患者”呢?

成长中常被否定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因为常被否定,所以无比渴望他人的肯定,因此常常答应他人做一些低价值付出。

被父母、老师过分期待的孩子;

这类孩子,特别害怕让他人的期待落空,害怕因此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丧失自我,不敢表达自己的孩子;

他们对人际关系很没信心,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正心声,只能强迫自己以他人的需求为先。

说“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力。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保护好他拒绝说“不”的机会,就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丧失“自我保护”的拒绝能力。

哈佛大学曾针对1000多人进行了3年多的调查,结果发现:失去这种能力,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至少9%的麻烦,更会浪费自己大量的个人时间和财富。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说“不”的权力还给孩子,更要教会他们拥有拒绝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拒绝,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 第2张

3、如何保护孩子“拒绝”的能力?

“别碰我”

“你怎么那么没礼貌?”

“不要,我不要吃”

“你别那么不懂事!妈妈喂你吃饭有多累知道吗?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这个玩具(或好吃的)给我,好不好?”

“不好!”

“哟,你真小气啊!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很多人丧失拒绝的能力,就是从小在父母的不断指责、否定,或在他人的玩笑中开始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约在2-3岁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一个自主性对依赖的冲突高峰。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频繁地说“不”。

他们不合作、不吃饭、不守规矩、甚至随地大小便。

其实,这是他们在尝试建立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是他们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

只有建立起来,他们在往后的成长中,当拒绝别人时才不会有强烈的内疚感和羞耻感。

而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作为正当权益,将孩子的需求归结为错误,甚至还威胁孩子“妈妈不要你了”或给孩子贴标签“你没礼貌”“你真小气!”

那么,这种专横的养育方式只会引发孩子焦虑、羞耻和内疚的情感。会导致孩子因恐慌而不断要求自己妥协,丧失自我,丧失拒绝他人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而不是满足家长的需求。

在此,娇妈希望,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上出现情绪时,可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用同理心和孩子产生共鸣,给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就像有位宝妈,面对婆婆劝说孩子,把玩具送给客人的孩子时。

她看着委屈的宝宝,摸摸她的头说: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别委屈自己了!

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