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错误的反面不是正确,而是更加错误

本文已影响2.41W人 

育儿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很多时候,错误的反面不是正确,而是更加错误。在某个阶段,总有一个主流观念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范围,在它的周边,杂草无生。

育儿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很多时候,错误的反面不是正确,而是更加错误。在某个阶段,总有一个主流观念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范围,在它的周边,杂草无生。

关于奶粉,在上个世纪某个年代,一家奶粉生产商大肆宣扬奶粉的好处,诋毁母乳喂养。结果是,在那个年代,有奶的妈妈们也都停止了向孩子喂奶,转而使用奶粉。

如今,母乳大于天,没奶的妈妈们会羞愧,好像没有尽到母亲的义务一样。奶粉的品牌也宣称自己的西方和母乳最接近,并“向母乳致敬”。

以前流行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方法,现在又因为流行亲密育儿被批判的一无是处。然,亲密育儿又能正确到何种程度呢?

哭声免疫训练法

“孩子哭了不能马上就抱,否则孩子会被宠坏”这个已经被西方淘汰的育儿观点,可以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无数的中国父母。

这个观点最初是在德国被提出的,母亲被警告,当孩子哭时,不能立刻把他抱起来,不然会把他惯成“家里的暴君”。

后来被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疯狂地在美国推广。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他提出“父母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儿童,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盖上。如果必须的话,那么当他们说晚安的时候亲吻他们的额头一下。”他还在警告人们,母爱是一种危险的工具,会让孩子变得黏人而软弱。(多么地反人类)华生的理想国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没有情感的世界。

育儿错误的反面不是正确,而是更加错误

这个已被确定错误的育儿法则当时足足付出了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很多受这种观点影响的孩子长大后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华生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应了那句真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

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但他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归于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而不行为主义的功劳。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亲密育儿

在行为主义的严苛训练方法不再被提倡后,欧洲有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奈尔两位医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这两位专家写了这么一本书《心连心亲子情——新生命与父母的奇妙联结》。

他们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如果母亲与婴儿有身体接触,会立刻产生母子联结,也就是说,母亲会疯狂地爱上自己的婴儿。相反,当婴儿出生后被立即送到婴儿室,母亲失去了与婴儿亲密接触的情感体验,会变得不喜欢这个孩子,甚至会忽视和虐待这个孩子。

如果你不知道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奈尔两位医生,那你至少会听说过西尔斯。西尔斯的亲密育儿观点也与这两位医生大致相同,非常强调母子之间的联结。母乳喂养、母婴同眠和“孩不离身”被认为是亲密育儿法的三大理论基石。

而后,亲密育儿的观念像燎原的烈火一样蔓延开来,它甚至彻底地变革了医院的程序。

在英国,有的儿科医生甚至为此提倡,一个正常的婴儿出生之后应该立刻放在母亲的怀里。婴儿应该是赤裸裸的,没有洗过澡,就直接接触母亲的乳房。在出生后的头一个小时,让母亲和婴儿单独呆在一起。甚至声称,通过对动物的研究表明,母婴分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排斥甚至杀死孩子。

小鹿出生的医院准妈妈讲堂上也着重讲过亲密育儿的观点,医院的墙上也宣传着在孩子出生后,要立刻和妈妈亲密接触。

但是,我们现在也知道了,出生后头一个小时,母婴分离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可怕。与我一起生产的一位新妈妈,孩子早产,刚出生就被送到别的医院去了。看到这位妈妈在待产室和产房的表现,我认为,她对孩子的爱,会比我们这些正常生产的母亲要强烈的多。

相反,很多妈妈在宝宝出生后就立刻和孩子亲密接触,但却因为荷尔蒙失调、或是孩子的长相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爱、或是产后抑郁等各种原因并不是那么喜欢自己的孩子。相反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越来越爱孩子。

亲密育儿的笃信者认为必须坚持母乳喂养直至孩子2、3岁。我也曾这样过。不过坚持到1岁半之后,因为孩子吃母乳实在吃不够,又吃惯了母乳,根本就不吃奶粉,孩子越来越瘦,只好放弃了。如果我生二胎,一定不会排斥奶粉,毕竟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享受充足母爱的孩子并非一定按照西尔斯的育儿理念抚养长大。他们可能喝配方奶粉长大,或许经常被放在婴儿床中,但与那些由母乳喂养长大、时常被抱在母亲怀中的孩子相比并无显著不同。然而,大部分阅读《西尔斯亲密育儿》的母亲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担心如果不随时抱着孩子、立即安抚他们的哭闹,就会对他们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育儿观念正如时尚潮流一样,不断地变化,甚至矫枉过正。

处在潮流的包围中,保持清醒并不容易。

参考文献

莫顿?亨特(Morton Hunt)(著),寒川子(译),张积模(译).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13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