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学会负责,先问自己有没有舍得放手

本文已影响1.29W人 

“你们这里中午的时候,我可以来给孩子喂饭吗?”

“我的孩子还不太会走路,我能先陪他一起上幼儿园吗?”

……

最近有一批新家长参观我们幼托中心,八成你已经猜到了,会问这些问题的,大部分都来自亚洲国家。园长在做解释的时候,时常难以理解家长们的想法,为此,我便客串了一把沟通“中美文化差异”的纽带,但说实话,每每无力辩白时,我也要忍不住叹口气,唉。

比如,园长问我:“为什么孩子自己不能吃饭呢?”

我说,“有家长喂的话,孩子确实会吃得更多。长身体的时候,大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吃一点。”

园长又说,“可孩子需要对自己的肚子负责啊,如果真饿了,他们一定会吃。如果实在不吃,很可能是饭菜不合胃口。如果父母直接喂,就永远不知道孩子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

在老美的教育里,“take responsibility(负责任)”确实是一个会被频频提到的词语,这种教育会从孩子很小开始,一直贯穿到他们长大成人,小到自己吃饭穿衣,大到鼓励孩子做决定,并勇于为之承担后果。而在教孩子学会负责的同时,大人们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舍得放手。

不试怎知他不行?

想要孩子学会负责,先问自己有没有舍得放手

两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攀爬。只要有桌子和椅子,他们就不会让自己闲着,其间当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一次我就看到一个男孩被撞破了皮,哇哇大哭起来。老师听见了,并没有责怪他,清理完伤口之后,还让这个小男孩来挑选喜欢的创可贴。挑完之后,老师让孩子自己撕开创可贴,并且自己把它贴在伤口上。

这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嘚瑟了,全然忘记了刚刚摔跤的疼痛,开始向全班孩子炫耀自己的创可贴。

除了贴创可贴,冰袋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摔伤有淤青,老师都会陪着他一同去准备冰袋。孩子们会跟在老师后面去冰箱里取出冰块,然后一同把冰块放进封口袋中。他们还会轮流给受伤的同伴敷冰袋。孩子们把伤口处理的过程看作为一个游戏。如果其中有人哭泣,总会有小伙伴非常主动地去给予拥抱,因为他们从婴儿时期就知道,拥抱可以让对方的心情变好。

从小到大谁没摔过磕过呢,反观一下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比如我吧,如果小时候从桌上摔下来,擦破了皮,我妈一定会一边把我抱起,一边紧张地说道,“囡囡啊,弄要紧伐?(孩子,你有没有事啊?)”,然后不出一秒钟,老爸应该就会责怪老妈,“叫弄伐要酿伊布台子(叫你不要让他爬台子!)”总之从头到尾,他们可能都会互相埋怨或是深深自责,但不管怎样,就是没有我什么事。

隐约觉得这样好像不对,是的,这样做至少有两点不好:

第一,大部分的时候,孩子摔倒了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是成人过度的情绪反应感染到了孩子。经常在婴儿室我就发现,其实大多数宝宝摔倒后都会笑得特别开心,只要成人没有特别的反应,他们自己马上就站起来了。

第二,如果我摔倒了之后,全权由父母替我处理,我还是不会明白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小时候,孩子最擅长模仿,父亲对母亲的责备,很容易让我产生联想,我摔倒不是因为我爬桌子,而是因为母亲的照看不够尽责。如果这种关系一旦被建立,我就更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年龄小的时候不觉得什么,时间长了,到了父母觉得你该“懂事”的时候,又会常常指责你“怎么这点儿事都做不好,这么没有责任心呢?”宝宝好冤哪。

想要孩子学会负责,先问自己有没有舍得放手 第2张

所以,父母们现在有没有反思,到底是孩子没有责任心,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给孩子提供负责任的机会呢?

这里要提到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叫做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论),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人对于“自治权”的渴望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基本需求。只有这种需求被满足之后,人才会非常积极地用内在动力去处理事情。

通俗一点讲,就是如果孩子想要自己独立做事就和想要喝奶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需求。Ryan还发现,如果早期孩子的“自主权”被关注到,那么他们未来在社交领域会变得更加优秀,也更有贡献精神,并且幸福感也更强。研究中还指出,父母简单的语言反馈或者表扬并不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只有语言内容有直接对于孩子贡献感和自制力的正面表达,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成就感。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父母知道,孩子本来就需要“自己”做事,我们只要满足他们这种天生的需求就好,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限制他们的“自治权”,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本来就是一个特别自然的过程。

好了,首先感谢这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看到这里,虽然我敢保证你们中会有不少人正在撅着嘴摆着手,“让孩子自己做事?那怎么行?他不捣乱就阿弥陀佛了!”

当然,孩子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不让他尝试,慢慢地他就会失去这种兴趣和能力,这里给父母推荐一些在美国,我们建议2、3岁孩子可以力所能及完成的事情,并且附上了我自己的注解,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孩子的责任感吧。

2岁开始,学会自己负责

2岁

1.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收拾玩具,但是不需要归类。

2.照看好自己的鞋子。

小马君解读:这个年龄的孩子太喜欢把鞋子乱踢,每天都会有家长跑来办公室和我说,自己家孩子的鞋子又不见了,给孩子提供自己找鞋的机会简直太重要了。

3.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比如把脏衣服放在洗衣机中。

小马君解读:孩子从学步期就特别喜欢帮大人做事,只是有的时候被父母的“你不行”“等你大了再说”“你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之类的话泼了冷水,慢慢地他们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也不愿意再提供帮助了。从小就给孩子帮你做家务的机会,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未来他们不但愿意对自己负责,也更会主动去承担其他责任。

3岁

1.独立收拾玩具,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

小马君解读:有些孩子特别不愿意收拾玩具,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一般我想让孩子收拾的时候,会反复刺激正面行为而故意忽略错误行为。比如我看到小A小B都在积木区,小A在收拾,小B在捣乱。我并不会马上去制止小B,而是会说,“哟,我看到了小A同学正在把彩色的乐高放在篮子里,我太开心了,你真是一个好帮手!” 这时候,本来旁边的小B不愿意收拾,听到我说了小A好,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只要我看到一个积极地行为,都会毫不吝啬的直接反馈和鼓励,很快孩子就把东西全收拾好了。

在家里,父母也可以复制。 妈妈可以让爸爸和孩子一同收拾玩具,把收玩具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孩子都爱听好话的,与其问他“为什么不收拾?”不如积极反馈他好的行为。至于玩具分类,这里需要给父母提一些意见。很多时候,我看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而是收纳的容器上。我就看到过家长要求孩子把拼图全部拼好再放回架子上,这本身就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要是我,我也不愿意收拾,因为太麻烦了。如果这时候容器换成一个篮子,或者小盒子。孩子只要把部件一扔就完事儿,相信很多孩子都会愿意收拾的。父母需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容易”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这么收拾太麻烦,孩子又怎么会愿意呢?

2.上完厕所之后,提醒他自己冲水。

小马君解读:之前也写过文章说美国老师怎么做如厕训练。孩子除了学会自己上厕所之外,还要记得“冲水”,这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每次孩子从厕所出来,老师都会再问一遍孩子,你冲水了吗?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长大了在公共场合也会是个有修养的人。

3.自己学会穿衣服。

小马君解读:有妈妈曾经和我抱怨,自己家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每次出门都特别费劲,让他自己穿衣服都要磨蹭半天。帮她穿完,连拖带拽出门了还要发个公主脾气。而我的建议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时间穿衣服,最好前一天晚上就让她选择好第二天要穿什么衣服。成人需要知道,孩子的速度没有我们那么快,他们需要时间。同时,他们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真的是故意磨蹭,成人连催都不用催,就可以直接和他说,“你花越多的时间穿衣服,那我们玩的时间就会越少。”这也是我经常和美国孩子说的,巧妙地利用自然结果,孩子一听觉得有道理,马上加快了穿外套的速度。很多时候,成人太替孩子着想了,该承担的结果,他们就需要自己来承担的。

4.开始学习使用餐具。

小马君解读:回到开头我与园长间的辩论,其实经过我的观察美国老师也不是从不喂饭,在2岁之前,老师们还是会喂的,只是到了3岁左右,孩子们被鼓励自己使用餐具,不但是教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fine motor skill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培养,家长如果3岁之后接着喂饭,孩子就失去了自己使用筷子或者勺子的机会。如果他们早期的小肌肉发展迟缓,会影响到未来的书写姿势从而影响到他们写作的自信。这里建议家长,如果孩子3岁了,能不喂饭还是别喂了。

给大家列举了这么多例子,最后还再补充一点,让孩子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很多“视觉化”小工具的帮助。

想要孩子学会负责,先问自己有没有舍得放手 第3张

上面这个道具特别有意思,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提示表单,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情,就可以自己把纸翻上去。这样,孩子对于自己什么事情没做,什么事情已经完成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孩子到了4-5岁,父母还可以给每一件事情标上相应的时间,这样也方便孩子对时间的管理。

想要孩子学会负责,先问自己有没有舍得放手 第4张

孩子可以把这些冰棒放在小桶里,每天随机地抽几样完成。如果等到孩子到了5-6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比如挑几件事情加起来等于1个小时。这个过程也是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自己对于事情的“控制权”,而不是只能听从父母的指挥。

总结一下

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了如何让孩子从小对自己的事情负责。问题的关键,是父母需要学会放手,满足孩子的“自主权”。当成人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他们会变得特别愿意自己去承担责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