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要玩手机,家长如何面对?

本文已影响3.87K人 

面对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是手机族,低头看手机过马路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行为也影响了小孩子,孩子总要玩手机,家长如何面对?

现在是我们离不开手机的时代,智能手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多方便,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低头族。

有的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就开始问爸爸妈妈要手机,有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天天在家里玩游戏,有妈妈留言说,我孩子总是要手机玩,死缠硬磨要去就停不下来,再问孩子要回来,太难了,不答应个什么条件,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对孩子放任自由,孩子是停不下来的。如果你也是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你应该懂得,每天几十次点开朋友圈,刷微博,刷抖音,玩到手机没电,还要继续玩的感受。

为什么会上瘾?

说起“成瘾”,大概最可怕的就是“毒瘾”了。心理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看看小白鼠会不会产生毒瘾,能不能戒除。

把小白鼠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面积很小的笼子,里面只有食物和加了吗啡的水,另一个是面积比笼子大200倍的地方,环境和采光都很好,还有玩具,有食物,有普通的水,还有加了吗啡的水——这地方称为“乐园”。

结果发现,被关在笼子里的白鼠会不停地喝含有吗啡的水,而在乐园里的白鼠却很少喝含有吗啡的水。笼子里的白鼠饮水量是乐园里的19倍。同时发现,把一只白鼠在笼子里关65天,然后放到“乐园”里15天,在笼子里它不断喝含吗啡的水,而放到“乐园”里就很少喝了。

孩子总要玩手机,家长如何面对?

这说明,在成瘾这件事上,环境作用很大。

刚才说了小白鼠,再说一下人类的真事。1897年,德国拜尔公司将新研制的镇痛药物海洛因推向市场,到1933年全面禁止销售,在市场上公开销售了30多年的时间。但是,德国人并没有因此全都变成瘾君子。

相似的情况,美国也出现过。越南战争时期,为提高士兵战斗力,美国军方会向士兵发放“甲基苯丙胺”,它就是冰毒。战争期间共计发放了近2亿片冰毒及其衍生品。但是,战争结束后,三分之二的士兵没有再服用冰毒,剩下三分之一的人里仅有五分之一的人有严重的毒瘾,需要长期吸食——也就是说,越战期间几乎所有士兵都在吸毒,但战争结束后,只有十五分之一的人有毒瘾。这又是为什么呢?

环境不同。据很多士兵回忆,战争期间,不参与打仗的时间,坐在树下吸毒和哭泣是士兵们仅有的宣泄方式。但是回国之后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可以工作,运动,看电影,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倾诉。就像在乐园里关的白鼠。为什么吸毒和药物成瘾难以戒除,实际上是心理的瘾难戒,因为他心理模式固定,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就像小笼子里的白鼠。

看完以上毒瘾的部分,家长朋友们是不是对手机上瘾,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我想你已经看出来了,能不能上瘾的关键,是有没有更多的选择。

孩子会不会玩手机上瘾的关键

孩子会不会玩手机上瘾,环境因素很重要。如果他成绩不好,在家、在学校经常被指责,训斥,心中苦恼无处宣泄,你又不支持其他的兴趣爱好,嫌耽误学习,这就相当于把他关进小笼子,堵死了其他的选择,那他只好去喝有吗啡的水,他不这样做,他能干什么?

怎么办?

孩子到现在的程度,极度渴望手机,跟之前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密不可分。我们营造了一个小笼子,在这里没有别的选择。所以,我们要改变跟孩子互动的方式,让孩子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在不停地做选择。

小轩是个三年级的男生。他妈妈每天说的最多的话是,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洗漱。托管班结束晚上七、八点。妈妈吃饭,也让孩子再吃点东西,边吃边问作业写完了吗?还剩下多少。晚上十点之后,催着快点洗簌睡觉。

这是孩子普通的一天。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短暂又机械,仿佛是和一台机器对话。这样的交流,没有提供对孩子这个人本身的关注和互动,显然,孩子是吃不饱的。没有提供有趣,肢体接触,肯定等等其他的心理粮食。咋办,只能和笼子里的小白鼠一样,不停喝吗啡水了。说句难听的,有的家庭的孩子,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真不敢恭维,孩子能玩手机都不错了,至少还是释放,不然孩子都得抑郁了。

孩子是一个生命,我们是一个生命,我们相伴的这几十年,是相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时刻想想我是否在为这个关系添砖加瓦。总想着我得把你塑造成什么样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总有妈妈说,某某家都是高知,教育投资好大,孩子也怎么怎么不咋滴,某某家普通工薪,孩子还上了名牌大学,这找谁说理去。看看细节,你就会理解了。同样是叫孩子起床,每家妈妈都有各自的做法。或温柔或粗暴,这和学历财力不完全对应。谁家给孩子提供了小白鼠的“乐园”,谁家孩子就不容易有毒瘾,就更有精力去探索成长。

当你简单粗暴,没收手机,严厉惩罚,当下有效,现在是停止了。实际上只不过换来了一些软抵抗罢了,没玩手机,坐那发呆,玩橡皮一样是没有学习。所有“我还收拾不了你了”的措施,都治标不治本。你不如花些心思,去营造创建一个“乐园”。

所有顽固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