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以为你是完美妈妈?其实你是在对孩子“隐形娇惯”!

本文已影响1.6W人 

自测表:你对孩子隐形娇惯了吗?(每题1分)

1. 你接触了很多教育理念,孩子还没出生,你已经有了成型的早教清单。

2. 你很担心孩子受挫,所以总是不停地安慰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

3. 你平时总是把你认为最好吃的菜,摆在孩子的面前。

4. 你感觉孩子做家务只会给你“添乱”,因此干脆自己把所有的家务都干了。

5. 你很怕孩子哭闹,孩子遭遇磕碰时总是表现得惊慌失措。

6. 觉得孩子还小,犯点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主张惩罚孩子。

7. 你的孩子在家中横行霸道,在外面胆小如鼠。

8. 你发现自己很难在孩子面前坚持原则。

9. 你总是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请求。

10. 你很享受满足孩子需求之后的那种愉悦。

结果分析:

≥2分,你存在对孩子“隐形娇惯”的可能。

≥5分,你对孩子已经存在“隐性娇惯”,是时候检省自己的行为了。

你还以为你是完美妈妈?其实你是在对孩子“隐形娇惯”!

隐形娇惯三大指标

所谓的“隐形娇惯”,顾名思义是指看不见的娇惯。其实,作为“现代化”的家长,可能已经和这种“初级阶段”的娇惯绝缘。但即便这样,仍然很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过度的爱与关注,中了 “隐形娇惯”的埋伏。

01 过度保护

过去说保护孩子,大多停留在如何防止孩子跌倒、落床这种身体层面,现在的妈妈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免于承担压力和避免孩子遭遇困境,担心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伤痕,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不自信。

妈妈的这种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缺少挫折教育,缺乏进行自我压力调节的能力以及面对困境的勇气。这样的孩子,早期可能会盲目自信,但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可能变得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自卑。

02 超前满足

不少家庭孩子还没出世,就已经准备好了各种育儿清单。除了奶粉、尿布这些基本保障,还有各种感官刺激课程,潜能开发道具和艺术熏陶等等。但凡只要听说是对孩子有益的,父母都希望能全部给孩子准备好。这种超前满足已经成为80后父母的一个群体现象,本质上与上一辈父母“有求必应”做法并没有任何区别。

03 弹性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规则常常给“爱与自由”让步。按时上床睡觉的规则,可能会因为周末的关系被打破,也可能会因为孩子“再看十分钟”的请求而被打破。孩子的天性就是不断从父母那里试探规则的底线在哪里,当规则的底线可以不断被打破时,也就意味着没有规则了。

你还以为你是完美妈妈?其实你是在对孩子“隐形娇惯”! 第2张

专家解读为何成了完美妈妈的副产品?

01 社会原因 家庭结构的演变

4+2+1的家庭模式,让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并因此获得了家庭资源的重度倾斜。这种倾斜,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02 心理原因 将孩子视为附属品或者替代品

很多80后妈妈接触到的育儿知识,多是技巧层面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依然被视为是父母的附属品,尤其是低龄的孩子。这种认识,会使得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竭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承担压力和责任。

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父母,可能由于童年时自我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知不觉将孩子视为一种替代品。小时候自己没学钢琴,所以让孩子去学。自己没有漂亮的衣服和玩具,所以不断给孩子买衣服和玩具。这种替代心理的主导下,父母表面上是在满足孩子,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03 现实原因 对孩子有愧疚之心或者功利之心

不少父母为了让难得的亲子时光看起来更加其乐融融,或者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会更注重满足孩子的要求,并容忍孩子的顽劣和忽略孩子的问题。

除此之外,少数父母希望年老时还能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所以会很怕严厉、苛刻,甚至抠门儿这样的字眼和自己沾边,这种功利心往往也使得父母很难给孩子订立规则。

你还以为你是完美妈妈?其实你是在对孩子“隐形娇惯”! 第3张

专家支招如何避免隐形娇惯?01 将孩子视为合作者

要防止娇惯孩子,一定要有规则和界限。规则和界限的设定,可以是以协商的方式来制定,但严格执行才是你爱孩子的真正表现。弹性规则,看似是对孩子的宽容,但其实是对孩子的暴力。因为一代孩子的行为不是受制于规则本身,而是受制于你的“表态”,便成了是你的自我意愿在控制孩子。

02 孩子需要挫败感

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保护欲,教会孩子如何承受拒绝和挫败,并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能让孩子自我获得真正的成长。你不是在惩罚他,你只是让他知道有行为必有后果。

03 延迟满足

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一定让孩子懂得只有等到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的要求才会被考虑。也不要在孩子刚一提出需求时就马上满足。记住,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任何的妥协都是一种“娇惯”。

0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需要学习的美德。家务劳动会是很好的一套启蒙课,它可以帮助孩子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应当地属于他的。因此,不要因为孩子做家务的效率低,就剥夺孩子承担家务的机会。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