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父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底有多重要吗?

本文已影响1.45W人 

你平时会陪孩子玩吗?通常都是怎样玩的呢?在玩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和发现?

你知道父母跟孩子玩在一起到底有多重要吗?


你平时会陪孩子玩吗?通常都是怎样玩的呢?在玩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和发现?

其实,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表达梦想和创造力。

同时,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本身还具有疗愈的功能。如果父母能够学会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就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内在感受。

所以,今天的直播间请到了两位来自台湾的心理学大咖——郑如安老师和刘秀菊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游戏式教养到底是什么?这种教养方式又有怎样独特的效果

郑如安

结构式游戏治疗创始人

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秘书长

刘秀菊

台湾心理咨商博士

深耕儿童心理咨商领域30余年

简简周:两位老师深耕心理学领域几十年,后来为什么会选择“游戏”来做更深入地研究?

郑如安:因为我觉得最值得投资的就是儿童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吸收、学习、情绪稳定成长、性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你用对了方法,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问题。

可是如果在儿童发展成长最关键的阶段,你没有和他建立很好的关系,等上了中学,十几岁、二十几岁,你再去调整他、改变他,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一个投资。如果你的孩子还是十岁以下,你把我们所教的方法、技巧用在孩子身上,就会发现改变非常明显。当孩子十几岁时,你再去做调整,不是不行,但一定会更困难。

我之前学成人心理和家庭系统,后来我觉得,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儿童和亲子关系上。

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亲子关系。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如果亲子关系不好,我不相信孩子会多么好,即使成绩优秀,可能在性格上也会有些缺陷。

刘秀菊:用游戏跟孩子互动,是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还没有成熟,语言表达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很抽象的符号。

所以,要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感受、经验是非常困难的。

游戏是儿童很自然的、很喜欢的一个活动。

透过游戏跟孩子互动,去看到他的表达、他的经验、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的自尊和自信,能够让他在游戏中抒发情绪、释放压力,解决他们的一些困扰。

简简周:一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游戏”在教养中的重要性,但仍然会有一个困扰,就是觉得好像当了那么久的成年人,已经不太会玩了。

郑如安:很多妈妈觉得,游戏是不是要跟他玩在一起,跟他跑,跟他跳,其实不是的。

游戏治疗非常强调玩具和游戏,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可以在玩玩具和玩游戏的过程中,把他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呈现出来。

但这个“玩”并不是平时所说的玩乐高、玩巧虎或是其他的一些玩具……这些都很好,但不是我们所说的“游戏”。

我们强调的玩是什么?是自发的、自在的,是孩子自己决定、自己选择的“玩”。“他为什么要选这个玩”,这一点很重要。

那父母要学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孩子自发地决定要玩什么的时候,你这个过程中怎么去陪他。

有一个做法,你可以先实践起来。先跟孩子约一个时间段,固定每周一次,每次半个小时。

在你和孩子约好的这个时间段内,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坐在旁边陪着他。具体怎么陪?我用三个字来形容:停、看、听。

停,就是把手边所有的事情,包括手机也全都放下,就算电话来了也直接挂掉。

看,就是在这完整的30分钟里,百分之百全然专注地看着你的孩子。

听,就是认真听他在玩的过程中讲了什么。他怎么玩、怎么讲,你都不要做任何介入和指导,让他充分自主、自由、自在地玩。

这会给孩子一个非常特别的体验。因为人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是“被关注、被看到”。

简简周:让孩子完全自主、自发地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郑如安:我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妈妈跟我们讲,孩子拿着小熊:“你生病了,要打针要吃药。”

平时,妈妈会说:“对,生病了,要打针吃药,乖乖去打针,妈妈带去打针吃药。”

可妈妈这次耐着性子,不去做任何指导,就看孩子会玩什么。

孩子接着说:“你生病了,吃药都不行,越来越严重了,你要去住院,要住20天。”

妈妈想,孩子确实是有住院的经验,可没有住到20天。但她从这个游戏过程读懂了孩子。

虽然那一次的住院只有一两天,可是孩子的感受却是相当漫长,觉得住了好久。

然后,他玩到一半,又说:“妈妈,你要叫医生和护士打轻一点。”

经过这样一玩,孩子把他的感受和经验都表达出来了。在这之前,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虽然隔天就出院了,但住院的负面感受,在孩子心里却一直很深刻。

后来,妈妈说:“上次住院一天,你觉得好久,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孩子立刻回应她:“对对。”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讲了出来。

我要讲的是,当你让孩子自在自发地玩游戏时,游戏内容可以带着我们父母亲去理解认识“孩子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

如果他没有这种经验感受,他玩不出这样的游戏内容。孩子玩的游戏内容都是他有深刻感受和记忆的。

刘秀菊:也有可能是他向往的、期待的。而且这样的陪伴,一周只要30分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个案例,有个四岁的孩子很容易生气,甚至还会打哥哥、打妈妈。妈妈也学了很多方法,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

后来,她接触了游戏式教养,学习了如何清楚地去反映、安抚孩子的情绪,发现真的可以很快就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只要每周固定拿出30分钟来很放松地去陪伴孩子,这位妈妈就逐渐看到了孩子很可爱、很美好的一面,也找到了方法可以跟孩子在情绪上互动沟通,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释放。

简简周:孩子爱发脾气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困扰,如果采用游戏式教养的方式,会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

郑如安:孩子发脾气、不听话是常有的,但第一个动作,不管他的生气、伤心、难过合不合理,你都需要先接纳他的情绪。

因为认知神经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杏仁核会充血,情绪会越来越强。如果你责骂或者惩罚孩子,只会让杏仁核继续充血;你跟他讲大道理,通常也没有效。

透过研究,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共情,把孩子的情绪反应出来。

比如,孩子生病了,但就是想要吃冷饮,父母当然会拒绝,可孩子还是继续闹,完全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你要优先反应他的情绪以及他的感受、期待和想法——“好久都没吃冰了,你好想吃冰,不可以吃冰好生气。”

有些孩子,你只要理解了他的感受,稍稍反应一下他的情绪,就可以稳定下来,但也有些孩子,反而会有更强烈的情绪出来。

后面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他曾经有过一些经验,让他学习到——吵闹就有糖吃,只要我坚持一下,他们就会买给我吃了。

这种情况,你仍然需要说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但不要一直在那里共情,而是需要把他从情绪里带出来。

怎么做呢?很简单,给他两个选择。比如,“你可以选择现在吃面包,也可以选择等你病好了,妈妈再给你买冰。“

这是很有价值的关键,当你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时,孩子就要想想看,到底该选哪一个。当他在想的时候,你就已经把他从情绪拉到理性思维层面了。

当然,如果你给孩子提供了选项,就一定要信守承诺。

我要强调一点:孩子的情绪一定要被接纳、接受。

因为情绪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它就会一直出现,而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情绪表达也会越来越强烈,造成父母更大的困扰。

简简周:最后请您再简单总结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游戏式教养?

郑如安:游戏式教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我们在玩游戏的情境中和孩子互动,来培养更优质的孩子和亲子关系。

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马在草原上奔跑,而儿童就是嘻嘻哈哈开开心心地玩游戏。这些都是他们很自然、很自在就会的。

孩子待在游戏里,就是待着很自然、很自在、他本身就很喜欢的一个环境中,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更能够理解孩子,并把我们想要教导孩子的一些技巧、方法、态度透过游戏传达给孩子。

当然,游戏式教养不是说要让你当个100分的爸爸妈妈,而是让孩子在最自然、最自在的游戏情境中,你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陪着孩子成长。频率连对了,沟通就顺畅

在这个过程中,你如果能把游戏陪伴的技巧,进一步融会贯通 ,应用在生活中和学习上,那么,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很快乐,他跟你的关系也会非常好,将来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大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今日话题

「你平时会怎么跟孩子玩」

欢迎移步留言区分享

简简周的碎碎念:

其实,我对于游戏式教养还有一点特别欣赏的地方,就是它也在告诉父母,不要太苛责自己。

我从身边很多父母的身上,都能感觉到焦虑,有些父母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焦虑,但是他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会对孩子的事情有过度的关注,也会感觉自己的整个状态很糟糕。

游戏式教养,其实也是让父母们放松下来,进行自我调整。

如果通过陪着孩子玩,就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正向的影响,为什么不试试看?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