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这两字,孩子将发生神奇的变化

本文已影响1.2W人 

身为妈妈,她竟然让孩子玩刀,周末去朋友家还书时,她3岁的儿子正站在水槽边,拿着水果刀,看刀口是否锋利。

身为妈妈,她竟然让孩子玩刀,周末去朋友家还书时,她3岁的儿子正站在水槽边,拿着水果刀,看刀口是否锋利。

我有点惊讶,但朋友示意我别出声。但一直很紧张:会不会划伤手,万一滑倒了扎伤眼睛怎么办……

可能被扎疼了,她儿子主动把刀放到水池里,说:“妈妈,我不玩了,它真的很锋利。”

一会儿,孩子去和姥姥玩儿拼图,我小声问朋友:“怎么让他动那么危险的东西?”

朋友说:“他好奇,我就让他感受一下。”

事实上,无论我们一起外出,还是我在她家看到的场景,朋友都极少跟儿子说“不”或“不要”,而是明确指出他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比如,规定好孩子动画片一次只能看15分钟。提前三五分钟,朋友就会提醒:“宝贝,马上到约定的时间了哦。”

等到了约定时间,朋友会再次:“是你自己关掉电视,还是妈妈帮你关?接下来该去玩积木了。”

外出吃饭,每次朋友都会和儿子说好:“坐在餐椅上吃饱饭,爸爸或妈妈就可以带你去玩大滑梯了。”

中间孩子也会闹着要下来,她一般不会命令孩子一定要坐着,而是温言软语:“妈妈知道你想下来放放风,想玩两分钟还是三分钟?”

因为受到尊重,她儿子下来走一圈,依然会乖乖坐到餐椅上吃东西。

我们也很讨厌别人的否定

朋友也曾经是把“不”和“不要”放在嘴上的妈妈。

孩子想玩水。“不行!”

孩子要吃冰淇淋。“不可以!”

孩子要在楼梯上跳着走。“不行,会摔伤!”

结果她越说不,孩子越要做。做完了还拿眼睛瞄着你,那神情好像在说:看你能怎么着?

少说这两字,孩子将发生神奇的变化

后来,她去上家长课,有次的课后作业是这样的:

第一:固定找一天,让老公否定自己的大部分行为;

第二:和孩子对话,把“不”“不要”“不可以”去除;

那会她儿子正好两岁,叛逆期;而且正好赶上双11,超级败家的月份。

老公配合她完成作业时,情况是这样的:

她看上一款围巾,老公说:“别买了,不是还有几条的嘛!”

她看上一款鞋,双11当天五折,老公说:“别买了,鞋够多的了。”

她提议去看电影,老公说:“等着下载就行了,浪费那钱干啥!”

她说给儿子煮点梨水,老公:“别煮了,削削皮直接吃更健康。”

……

大事小事,她一提议,老公就反对。刚开始,她还觉得这作业挺好玩,但下午开始,一听到老公的否定,她就觉得“真烦”!

她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不”“不要”“不可以”是不是太多了?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不管他们的需求合不合理,如果遭遇的永远是否定,内心也一定有很强的挫败感。

他们想多看一会电视,和女人永远缺一件衣服一样。谁不想拥有的更多呢?

那天,看完规定的3集动画片,儿子说:“妈妈,再看一集嘛。”朋友没直接跑过去关掉,也没有生硬地拒绝。

她蹲下身说:“妈妈知道你想看,咱们商量一下,晚上再看一集好不好?现在咱们先去骑一会滑板车?”

在得到尊重之后,孩子虽然不情愿,还是跟着妈妈去了户外。

在外面,遇到卖小玩具的,儿子想要一个会翻跟头的小人儿,大有不得手就不走的撒泼劲儿。

以前,朋友肯定拎起儿子就走,因为“不能惯他这臭毛病”。但那次她的处理方式是先跟孩子解释:“这次咱们没有买东西的计划,妈妈也没带钱包。你真喜欢,下次咱俩出发前可以商量好,妈妈一定给你买。”

孩子虽然还是哭闹,但肢体挣扎明显柔软了下来。

她说:“当我对孩子说不的次数越来越少,孩子的配合度反而越来越高了。”

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往往喜欢使用否定的负面语言。

这些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你不对,你不听话,这是家长式的命令,动用的是成人的权威。

这种方法看起来立杆见影,但长期使用,孩子记住的只是“不干什么”,有强烈的不被认可感。而该干什么,如何正确地去做却没学会;严重的,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你指东,他偏往西时就晚了。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远比告诉他们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上家长课时,讲师也跟我们做过类似的互动。

她说:“别举起来你的右手。”我的反应是:那我该不该举左手呢?右手应该放身前还是侧面呢?

也就是说,当我接到一个反向指令,接下来该怎么做,我很迷惑。

身为成年人,我的反应尚且如此,那对于大脑还未发育完全的宝宝们呢?当他们被限制不可以玩刀、不可以拿扫把、不可以玩水、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在床上跳……是不是对于应该做什么会更疑惑、不确定感更强?

现在,我和喆同学相处,遇到不想让他做的事,我会明确告诉他可以做什么,或者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做。

比如这几天他因身体原因没上幼儿园,在家经常想剪纸,我就告诉他:“妈妈在身边可以玩剪刀,想起来玩必须先把剪刀放下。”

比如他要帮我洗碗,我不再简单粗爆拒绝,而是给他戴上防水围裙,并在他玩水之后及时换上干爽的衣服。

比如他和小伙伴起争执,我也不再说如何不对,而把重点放在如何良性沟通上。

潜意识是控制人长期行为的源头,长时间使用负面语言,就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行。

宝宝要自己爬楼梯,你说:“小心,别摔了。”

这给宝宝传递的是他们能力不行,如果换成“咱们慢慢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并演示给他们看,给宝宝传递的则是安全意识。

生活中,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当我们拒绝做负面语言的传达者,才能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榜样,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才更高。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