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本文已影响1.49W人 

1

普遍问题之一是,不敢说话。比如说上厕所,本来在家排便好好的,到幼儿园里常憋尿憋便,憋到尿裤子也不和老师说。

有个小男孩,在教室里憋了很久,去操场上活动时再也控制不了括约肌,一股热流下来,湿到袜子。谁也没发现他深色裤子上那片尿渍。可怜的小男孩,在深秋的寒风中,人肉烘干了裤子!

孩子,你这么能忍,一定是成大事的人。可你真这么怕老师,还是怕表达?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他妈妈说,小男孩在家有上厕所的独有暗号,只要跑过去拉拉奶奶的衣角,奶奶问:是想嘘嘘了吗?孩子点头说:嗯。奶奶就帮他脱裤子、端尿盆。

原来又是一个家长太“懂”他,而老师“不懂”他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因为家长太勤快,小手指指,不费力的就拿到了玩具、得到了零食、坐上了尿盆,久而久之丧失了表达的意愿。

2

另一个普遍问题,孩子们似乎吃不饱、喝不够。

有一天,我们幼儿园妈妈群里炸了似的在刷屏,大家都说孩子们回来狂喝水、狂吃饭。原来,除了三餐和加餐,园里只统一给三四次水,其他时间渴了需找老师要,吃饭亦然,结果很多孩子都不会主动要。

我能感到她们的怨怒:怎么可以只给三四次水!难道老师都不主动问孩子渴不渴?难道老师都不问问孩子需不需要加饭吗?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第2张

吓得我第二天一早,赶紧跑去问老师,生怕Jo挨饿受渴。老师先诧异了一下,告诉我Jo挺好的,总要水喝、上厕所也主动告诉老师,除了不太爱吃青菜,吃饭也可以放心。

我心里偷笑:原来殊死跟老人斗智斗勇,不喂饭、不追着喂水的坚持,没白费。

有多少小宝宝被喂下了太多的饭,她们也根本无需考虑渴不渴、饿不饿,奶奶拿着水壶追在屁股后面呢。这样的孩子,胃有几乎18个小时是满的,最陌生的事就是饥饿感。加上家长代劳的太多,他们不爱张口表达需求,到了入园,老师又不是你家保姆,孩子自然觉得这里不是个好地方。

3

还记得吗?前几天我在推文中说过,在小Jo入园前几个月,为了发现我们家庭教育的问题,明确他的个性特征,从而确定他适合公立园还是蒙氏园,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五周的亲职(Elternbildug)互动课。由儿童心理学者观察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游戏模式,从而发现教养中的问题。

去之前,我信心十足,毕竟做了这么久的育儿公号狗。没想到,第一次评测的结果,是我们家庭中代劳的太多。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第3张

测试开始前,老师发给Jo一块小面包,让他熟悉环境。Jo试了两下打不开包装,很自然的递给我,说:“妈妈帮”。我也自然的接过来,是胶条贴上的,撕开并不难。我撕开、扒开一半包装,再递给他,这是母子间很平常的互动。

测试开始以后,我们和助教一起做了几个诸如给花叶洗澡的小游戏,由老师在一旁观察。

到了与亲职学者沟通的环节,老师在我的报告上写下了“代劳过多”的评语。比如,快3岁的孩子撕开包装、自己吃东西是很基本的能力。确实他特别爱说:“妈妈帮,我自己不会的。”而我们,帮他做,成了习惯。

老师留给我的作业之一是:一周内让孩子自己独立做10件事(父母常代劳的,比如穿衣服)。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第4张

之后的一周,很痛苦。改变那些习惯面临的是撕心裂肺般的反抗与哭闹,也常在坚持和妥协间摇摆。可咬牙完成作业以后,我收获了一个全新的小Jo。他饭后可以自己洗碗,会洗小袜子,不但能剥好自己的鸡蛋皮,还能剥好全家人的。

4

常常听人说,“你看哪个大人不会吃饭、说话、睡觉、穿衣?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于是,这些大人心安理得的替孩子做、替孩子说。

这样的家长大概都不懂本能与潜能的关系。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第5张

比如,宝宝想够柜子上的气球,抬手去抓是他的本能。够不到,他试着坐起来去够;还是够不到,他会想办法扶着柜子站起来去够,他的思维在飞转,各组肌肉在协调,这就是潜能;还够不到,怎么办呢?他会努力咿呀开口叫妈妈帮,妈妈假装听不懂他的意思,他会调动更多词汇、动作让妈妈明白,大脑里负责语言的部分被激发了;妈妈不在旁边怎么办,他会想办法推个小凳子来够!

这就是由本能到潜能的过程。可如果你代劳、代说呢?“宝宝你想要气球?妈妈来帮你拿。”扫兴吧,孩子身体里所有的潜能一下子冷下来,呆呆的看着你拿。

等大一些,这样的家长反而抱怨孩子懒、连穿衣服都不会;到了青春期,抱怨孩子什么家务都不做;到了成年,孩子们被人看做是妈宝男、公主病。多残忍。

前几天跟幼儿园小伙伴秋游时,孩子们在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3岁的孩子磕磕巴巴再正常不过,那边大人们忙着训斥:“想清楚了再说!是白杨树!不是白rang树!”不一会,孩子再没什么兴趣说,昏昏睡去了。

太“勤快”的家长,常养出平庸的孩子 第6张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华人教授林晓东一篇文章被广为传播,他采访了美国顶尖大学35位教授,几乎所有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都是,“无论怎么鼓励,他们就是不说话”。林晓东归纳,中国孩子最亟待提升的,是公开展示自己独立观点的能力。

这固然与应试教育有关,可学校教育不是全部。我有许多不安于平凡生活,创业成功的朋友,有着最活跃的思维、敢跟投资人大吵拍桌子,他们背后多有鼓励他们表达自我的开明父母。

而我们这些新手爸妈,不妨这样:当孩子说错了,你不急着纠正;当孩子磕磕巴巴,你微笑说:“慢慢说,妈妈等你”;当孩子指着东西想要,你假装不懂,“逼”着他表达;当孩子研究裤子怎么穿,不急着帮他;当孩子让你帮他撕开包装,告诉他“你先自己想想办法”……

太“勤快”的家长,常常养出平庸的孩子。别替孩子说、别替孩子做,别埋没他们的潜能。Jo妈也给你们留个作业——用一周时间,让孩子独立做10件符合年龄的事。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